焦點
-
遊戲效能、散熱絕佳成雙!ASUS Dual RTX 2080 Super O8G EVO開箱實測
ASUS(華碩)除了自家的ROG電競品牌以外,還有其他的電競顯示卡系列,這次因應NVIDIA推出的新RTX Super系列,加上昨晚又解禁GeForce RTX 2080 Super版本,ASUS自己就推出了ASUS Dual RTX 2080 Super O8G EVO顯示卡(下稱ASUS Dual RTX 2080S),採用雙風扇的設計,採用全新的軸向式風扇,並且是以全自動製程技術製造,減少人為疏失。小編也在第一時間收到這張顯示卡,馬上就來幫大家開箱啦! 從外盒的包裝上就可以看到顯示卡本身的彩圖,採用的是雙風扇的設計,並且搭配華碩自家最新的全自動製程技術,另外也可以看到掛上「OC」預先超頻字樣,以及具備8GB GDDR5記憶體。 顯示卡本身的外觀設計非常簡單低調,表面上不像自家ROG所設計的顯示卡稜角分明,走的是簡約路線,但卻不失格調。體積大小部分是採2.7插槽設計,藉此增加散熱表面積,雖然這會讓整張顯示卡的體積變大,但這也能帶來更大的散熱空間,除了能穩定散熱表現以外,也能提供玩家更高的超頻潛能,並且讓風扇可以在輕負載的情況下以較低的速度運轉。 從品名的「Dual」就可以直接知道顯示卡本身是採用雙風扇設計,這次也搭載了ASUS自家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利用小風扇殼來容納長扇葉,並在周邊用環形密封環提高氣壓,加強散熱性能。另外,顯示卡本身也具備0dB技術,讓顯示卡會根據當前的工作環境自動調整風扇啟動與否,當溫度如果低於55度的話將會自動停止轉動,風扇會在溫度上升時自動啟動。 另外,ASUS這次採用全自動製程技術,以精密自動化方式製造顯示卡,這麼做的好處可以減輕元件承受的外在改變因素,同時也避免使用有害的清潔化學物,除了能夠減少,進而減輕人為製造的可能疏失以外,也能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降低製造功耗並提高產品的整體可靠性。同時,為了加強顯示卡的能力,ASUS使用PCB鋁製強化背板,以增強結構剛性,有助於防止彎曲和保護元件。 簡單快速介紹ASUS Dual RTX 2080S硬體規格,內部採用TU104晶片,CUDA核心達3072顆,記憶體共8GB GDDR6。基礎時脈部分因為是預先超頻的版本,因此數字會比NVIDIA官方公版卡高得多,基礎時脈為1650 MHz、動態時脈為1830 MHz。 ASUS Dual RTX 2080 Super O8G EVO雖然並未掛名ROG電競,但針對高階顯示卡的定位,ASUS仍舊提供多種額外的軟體給玩家使用,提升整體的使用體驗。而就顯示卡本身的設計來說,外觀走的簡約低調設計,反而降低電競顯示卡給人的硬派壓迫感,相對來說反而讓人的第一印象可以放鬆些。同時,顯示卡採用雙風扇並搭配全新的軸向式設計,確實在內部的散熱方面帶來許多幫助,小編實測溫度最高溫來到74度,散熱能力不錯。 整體來說,玩家如果有購買GeForce RTX 20系列的打算時,不妨在眾多電競品牌中,也可考慮看看ASUS Dual RTX 2080 Super O8G EVO。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預先超頻效能穩穩噠、ZOTAC GeForce RTX 2080 Super AMP顯示卡開箱評測
因應NVIDIA日前推出全新的GeForce RTX Super系列顯示卡,在日前看完NVIDIA公版卡的開箱效能實測後,接下來的重頭戲當然就是各家板卡廠商的自製卡開箱囉!小編這次收到的是由ZOTAC所推出的ZOTAC GeForce RTX 2080 Super AMP顯示卡(下稱ZOTAC RTX 2080S AMP),「AMP」是預先超頻的版本,相信能夠為玩家帶來不錯的效能提升!接下來就先來開箱囉! ZOTAC外箱包裝上採用一貫的黑底搭綠色配色,並且在外盒上放上ZOTAC代表的圖像代表,同時採盒上方也有標示顯卡的特色功能。內盒的部分則是以黑色單色系為主,上頭放上代表ZOTAC顯示卡的三風扇圖,將塑膠外蓋拆卸的瞬間,特殊設計的圖案視覺上會讓然以為風扇在轉動。不過這次ZOTAC RTX 2080S AMP顯示卡並非採用三風扇設計就是了~ ZOTAC RTX 2080S AMP雖然是RTX 2080 Super等級的顯示卡,但ZOTAC家的顯示卡一向主打的就是比別人的還要輕巧,能夠輕鬆塞進多數玩家的遊戲主機當中,這次ZOTAC RTX 2080S AMP採用的是雙風扇的設計,也讓整張顯示卡比一般常見的三風扇顯示卡還要輕巧,給人無壓力的感覺,但卻並未因此犧牲效能。 風扇部分為兩組100mm的風扇,採用自家的Freeze風扇自動停轉以及智能風扇功能,能夠降低顯示卡產生的噪音,同時也能減輕風扇系統的磨損,內部的PowerBoost控制器提供電流管制,讓顯示卡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遊戲環境需求穩定電流,以便提供穩定的效能輸出,而內部使用16+4相供電同樣也是來穩定RTX 2080 Super的強大效能。 接下來在效能測試前小編先快速提供ZOTAC RTX 2080S AMP的硬體規格,其CUDA核心數共3072顆、記憶體搭載8GB GDDR6,顯示卡核心時脈為1650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1845 MHz,作為對比,這邊小編提供NVIDIA官方公版卡的時脈給玩家們參考,公版卡核心時脈為1650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1815MHz,明顯ZOTAC RTX 2080S AMP時脈比官方公版卡高得多。另外,官方顯示卡的功耗值為250W,建議的電源供應器為650W。 接下來小編將會以常見的測試軟體將ZOTAC RTX 2080S AMP顯示卡的效能量化,並且利用熱門遊戲的平均FPS數字讓玩家做為購買前的參考標準,各遊戲都是在FHD(1920x1080)、2K(2560x1440)以及4K(3840x2160)三種解析度下,以遊戲內建的最高畫質進行測試的。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SSD:WD Black NVMe M.2 SSD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ZOTAC針對狂熱玩家的客製化選項,提供FireStorm軟體供玩家使用,內容可調整顯示卡效能、時脈、以及客製化SPECTRA燈效等等,另外也可以直接使用OC Scanner直接讓系統幫玩家自動最佳化超頻。 ZOTAC家的顯示卡主要都是主打預先超頻、能夠容納到多數玩家遊戲主機作為主打,這次針對NVIDIA RTX Super系列顯示卡推出的ZOTAC GeForce RTX 2080 Super AMP預先超頻版本,不只外觀上因採用雙風扇的設計,顯得十分的輕巧,內部預先超頻的時脈,也讓其效能表現非常優秀,若玩家打算購入RTX系列顯示卡的話,ZOTAC GeForce RTX 2080 Super AMP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ZOTAC(索泰) 廠商網址:
-
紅綠明星大亂鬥: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 vs. NVIDIA 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八大顯示卡性能評測
暑假到了!陸續有許多遊戲大作要上市,像是7月底即將上市的《德軍總部:血氣方剛》、9月即將上市的《邊緣禁地3》和《戰爭機器5》,相信很多同學在開學前,可能會考慮更新電腦硬體。為因應這個市場需求,顯示卡的兩大陣營:AMD和NVIDIA,接連推出新系列顯示卡,如先前開箱介紹的AMD Radeon RX 5700/5700XT,NVIDIA隔沒多久也緊接著發布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顯示卡,想必有許多人會好奇這兩大陣營新卡的硬體效能差異和性價比高低,對於玩家來說,究竟什麼樣的顯示卡才適合自己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為了讓效能評比能夠更淺顯易懂,在接下來的文章裡,小編不只會利用3DMark測試Time Spy、Fire Strike和Port Royal場景分別針對DX12、DX11、光線追蹤加上DLSS情況下的畫面呈現流暢度進行評分,還會以下列六款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末日之戰Z》、《全境封鎖2》、《古墓奇兵:暗影》、《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全軍破敵:三國》,利用其內建的性能測試取平均FPS表現來進行評比。 另外,為了讓玩家能夠快速地以價格和效能做為購買前的C/P值比較,最後會統計出「Time Spy分數/建議售價」的數據圖表,來表示花每一塊錢所得到的效能,讓玩家能夠做為選購參考標準之一。 在實測之前,先來檢視一遍這次測試的選手名單有誰吧,首先看到紅色陣營這方參加的是AMD Radeon RX5700和5700XT,再來是競爭對手綠色陣營的NVIDIA GeForce RTX2080、2070、2060 SUPER,以及RTX2080、2070、2060。將RTX20 SUPER系列和一般20系列相比的話,能夠發現SUPER版的CUDA核心數量都有增加,時脈提升約10%,因此整體效能會高一些。 為了公平起見,接下來的測試會統一使用單一平台,這次CPU特別採用AMD Ryzen9 3900X,為最新7nm製程12核心24執行緒的高階處理器,記憶體更挑選了DDR4-3600 16GB雙通道,硬碟為M.2 PCIe Gen4 NVMe SSD 2TB,驅動程式方面,為了支援最新的RTX 2080 SUPER,採用NVIDIA 431.56 Beta版,廢話不多說,正式開測囉! 在測試軟體部分,這次透過3D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再配合不同類型的遊戲進行測試,如射擊類型的《全境封鎖2》、《末日之戰Z》、《虹彩六號圍攻》,動作類型的《刺客教條:奧德賽》、《古墓奇兵:暗影》,和策略類型的《全軍破敵:三國》。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2K、Quad HD)、3840x2160 (4K、Ultra HD)三大主流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高畫質,其中特別的是,在測試古墓奇兵:暗影時,因為這款遊戲有支援NVIDIA Real-Time Ray-Tracing(即時光線追蹤),和DLSS(深度學習超級取樣)的關係,所以我們也會針對這兩項技術,分別測試有無開啟的狀況來做比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顯示卡: (1)AMD Radeon RX 5700 (2)AMD Radeon RX 5700 XT (3)NVIDIA GeForce RTX 2060 (4)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5)NVIDIA GeForce RTX 2070 (6)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7)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記憶體:ADATA 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M.2 PCIe Gen4 NVMe SSD 2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50XP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驅動程式:NVIDIA 431.56 Beta/AMD Adrenalin 19.7.1 WHQL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Time Spy的數據圖表,最高分的不外乎是目前最高價位的2080S,得分為11502,贏過第二名2080約5%。再來第三名則為2070S,和2080分數相差約7%,再來看到這次的主要競爭價位帶的五張顯示卡,其中相當驚人的是RX 5700 XT的得分,不只和同價位的2060S平分秋色,甚至還超越了更高價位的2070,小弟5700也不惶多讓,先是幹掉對手2060,更直接逼近上一級的2060S,差距僅僅約8%,難怪會聽說這次NVIDIA推出SUPER系列,都是為了要給對手來個下馬威,天知道AMD在正式發售前突然再降一波價格,為玩家給足了滿滿誠意,效能和價格都相當令人驚嘆不已! 再來看到Fire Strike的測試數據,可以發現更驚人的結果,RX 5700和5700XT的成績相當出色,直接電爆對手的2060和2060S,特別是5700XT的表現,幾乎能與上兩階的2070S並駕齊驅!看來AMD這次真的是占上風,殺個NVIDIA措手不及。 再看到Port Royal的測試結果,因為目前AMD的顯示卡並沒有支援光追和DLSS的關係,以下數據只有NVIDIA的顯示卡通過測試,期待之後AMD能有機會加入光線追蹤的功能,讓遊戲畫面能夠更加華麗。 在《刺客教條:奧德賽》遊戲中,預設最高特效,垂直同步關閉的狀況下,能看到Full HD解析度的測試結果,都有保持在60FPS上下,其中最高的是2080S,平均為75FPS,再來第二高的是2070S和2080,都在70FPS左右,三者的效能差距不太明顯,如果是想要追求最高效能的同學,這邊建議上2070S即可,而這次AMD的部分,RX 5700XT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平均為65FPS,與對手的2070/2060S平起平坐 。而往上調至2K解析度之後,2070等級以下的顯示卡平均都在50FPS上下,整體畫面還算流暢,如果細節特效調低一些,應該會好上許多,再調至4K之後,這時小核心的RX 5700XT,實力依然驚人,都有超過30FPS,與2060S旗鼓相當。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是款優化極佳的競技射擊遊戲,在Full HD的情況下,每張卡平均都能超過200FPS,其中令人驚訝的是,5700XT竟然能夠輕鬆超越2060S,甚至能夠與2080S勢均力敵。上調至2K解析度之後,各張顯示卡表現仍然相當優異,都能達到144 FPS以上,而4K的情況就有些明顯差異了,由於5700的默認時脈偏低的關係,只有稍微贏過2060,而大哥5700XT也只能些許贏過2060S,就一般電競賽事來說,射擊遊戲的選手較注重於畫面流暢度,而非一昧追求超高解析度,在這方面,5700和5700XT就能足夠應付了。 在《末日之戰Z》的測試中,Full HD和2K解析度的差異比較不明顯,但由於這款遊戲對AMD有做特別優化,特別在4K高解析度的情況下,5700能夠直接與2060S火拚,實力不相上下,更別提5700XT,能直接和2070S正面對決,如果再搭配AMD的Anti-Lag技術的話,想必能夠有效減少輸入延遲,加快遊戲畫面即時反應。 《全境封鎖2》同樣為AMD特別優化的遊戲,在Full HD的情況下,5700和5700XT都有稍微贏過同價位的2060和2060S,而2K解析度時,也都能達到平均60FPS,在對一般玩家來說,小編覺得選擇5700就相當足夠應付這款遊戲了。 《全軍破敵:三國》是一款經典策略遊戲系列的最新作,其遊戲場景相當複雜,小到草木飛揚,大到士兵衝鋒,畫面都相當細緻,雖然在Full HD的情況下,都有達到60FPS以上,能夠順暢遊玩,但這款遊戲講求畫面細緻,那想必是開到2K或4K解析度的情況,才能夠看得出3D模組精細度差異,而這次測試的顯示卡中,就2070S以上才有辦法輕鬆達成畫面流暢,如果想要體驗超高解析度的遊戲畫面的話,這邊推薦玩家可以考慮選擇2070S。 在《古墓奇兵:暗影》的遊戲測試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次AMD在1920x1080(Full HD)主流解析度的優化相當出色,RX 5700和5700XT都能上到平均100FPS以上,特別是5700XT,和2070S只有一分之差,在2K的情況下,紅隊都能夠輕鬆達到70FPS上下的亮眼成績,至於4K解析度的情況呢,可惜遊戲本身的優化還不夠好,整體表現都不是很理想。 再來是針對光影追蹤加上DLSS的特別測試,畢竟作為NVIDIA這一代的主要賣點,怎麼能不來試著開啟看看呢?這次測試基準為預設最高特效,開啟DLSS,並把光影追蹤的選項設定為高,結果如下,其中特別看到2060S,Full HD的表現相當棒,平均為69FPS,而2K也有達到平均51FPS,如果再稍微調低一點特效的話,應該可以穩定輸出60FPS,最後看到4K解析度的結果,因為目前遊戲還不是最佳狀態,數據參考就好,整體來說,個人推薦想要體驗光線追蹤的玩家,可以考慮購買2060S,如果預算夠的話,也可以考慮上2070S。 在看完多項遊戲和3DMark的跑分測試後,大家心目中的最想買入的顯示卡是哪一張呢?這邊小編有稍微利用各張顯示卡,在3DMark Time Spy的成績,除上美金建議售價後,得到的數據歸納了一張圖表,可以給各位玩家參考,在圖中可以看到這次最高分的是RX 5700,分數為23.5分,再來則是5700XT、2060和2060S,三者差距相當小,算是主流中階顯示卡的三巨頭。而再來是2070S,在高階的顯示卡當中,算是C/P值最高的選擇之一。 而在遊戲體驗的評比部分,如果你是一般玩家,只想要在Full HD的情況下順跑大多數的遊戲,我們會推薦你購買RX 5700或5700XT,它的價位硬是比對手便宜個1至2千,但效能卻差距不大,何樂不為?不喜歡公版散熱風扇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可以考慮再等等下個月各家推出的自製版,想必會是不錯的新選擇。 再來如果你是追求最高效能,但又不希望投資成本太高的重度玩家,不妨可以考慮選擇RTX 2070 SUPER,可說是用2070的價格,直接買到2080的效能,說到這不得不抱怨一下,小編三個月前才入手2080,沒想到這麼快就出了個2070 SUPER,真是讓人瞠目結舌...不過總歸一句話:「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這次老黃可是被AMD激到,直接繃出個SUPER,究竟是為了給對手下馬威,還是要打自家的非SUPER顯示卡呢?這就讓大家自由想像吧。 這次AMD新一代顯示卡也藉著7nm的工藝技術提升,再加上全新RDNA架構,在效能更是追上對手的腳步,期待再來後續推出的5800和5900,希望也能掀起一陣風潮,讓玩家多一個更好的選擇。
-
完勝顯卡、效能全制霸!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開箱實測
NVIDIA前陣子推出GeForce最新RTX Super系列顯示卡,重新將RTX 20系列作效能提升,各板卡廠商也紛紛對應推出自製顯示卡。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玩家共和國也同步推出對應產品,先前小編已經幫玩家們了,這次要來開箱的同樣也是新推出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下稱ROG RTX 2070S),馬上來看看囉! ROG RTX 2070S整體設計上,顯示卡本身具備五層架構,分別是最外層的風扇殼、散熱片、強化框架、PCB板以及保護背蓋,整體的大小是採用2.7插槽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散熱器的表面積所設計,額外的散熱空間也能為超頻帶來更多潛力。 在外觀設計上採用ROG系列顯示卡常見的三風扇設計,同時這次的風扇也採用ROG最新一代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採用更小的風扇殼來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用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氣壓,同時也強化性能、速度以及功率。另外,該風扇也支援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的核心溫度維持在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軸向式風扇運轉,減少玩家在遊戲中減少聽到噪音的可能,溫度上升時風扇會自動重新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ROG採用全自動製程技術,採用精密自動化製造,讓所有顯示卡所需的焊接動作一次完成,減少元件承受的熱應變並且避免使用有害的清潔化學物,進而減輕對環境的衝擊,降低製造功耗並提高產品的整體可靠性。同時,ROG在顯示卡內部採用Super Alloy Power II工藝,利用MaxContact技術精密加工的散熱器,讓散熱器表面與顯示晶片的接觸面積增加兩倍,以便加強散熱效率。 ROG RTX 2070S具備2560顆CUDA核心、記憶體部分提供8GB GDDR6,內建的晶片為TU104,採14nm製程。時脈部分基礎時脈為1605 MHz、動態時脈可達1905 MHz。 接下來小編將以常見的測試軟體和平均FPS測量遊戲,將ROG RTX 2070S的效能表現量化,供有需要的玩家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SSD:WD Black NVMe M.2 SSD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小編也特別找了幾張NVIDIA公版卡拿來和ROG RTX 2070S做效能比較,可以發現該顯示卡的效能堂堂已經快要直逼RTX 2080的效能表現了! ROG提供額外的軟體讓玩家可以自行調整如燈效或針對顯示卡本身進行超頻,包含像是Aura燈效控制以及GPU Tweak II軟體等等,狂熱遊戲玩家也能在這裡找到一片天喔!另外,顯示卡也支援wtfast和量子雲端,前者讓玩家可以享受無延遲的遊戲體驗,後者則是可以讓顯示卡在閒置時能進行雲端挖礦,創造額外收入。 ROG的電競產品在玩家心中一向是有口皆碑,先前小編測試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6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其效能表現已超越GeForce RTX 2060版本,甚至直追RTX 2070顯示卡,而這次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更是不遑多讓,其效能經過測試後,更是直接堂堂快要追上RTX 2080的表現,但卻比RTX 2080便宜許多,若玩家有需要購買RTX系列顯示卡的話,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 Gaming顯示卡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直出8相IR全數位電供、Ryzen 3代完美契合,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高質感ITX小板上陣
AMD Ryzen系列處理器終於推進到7奈米的第三代了,對應推出的是最新版本的X570晶片組,各家除了紛紛推出支援的系列來因應之外,這一代的X570主機板陣營的型號也比之前要來的更多,不只高中低階的版本都有推出,連同ITX小板子架構也都有,這次就來看看這款由GIGABYTE技嘉科技推出的X570 I AORUS PRO WIFI吧! 這款X570 I AORUS PRO WIFI主機板認真說要不是只有做成ITX小板的話,其實跟一般大板子的功能也沒啥差別了,除了體積設計少了後面的2~3根PCIe插槽與2組DIMM之外,該有的一樣都不少,對於喜愛小板子的玩家來說,應該是款不僅僅小而美、而且功能超齊備的版本了,適合搭配小體積機殼或是特定小尺寸空間使用。 那就來開箱瞧瞧裡面長怎樣吧!首先可以看到老鷹頭佔據彩盒正面一半位置的設計,特別標示上的則是支援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部分以及PCIe 4.0的支援,而且重點是這款版本採用的是最新的X570晶片組。 功能很多吧,這片X570 I AORUS PRO WIFI主機板在X570晶片組的上方有配置了強化散熱的設計,特別是採用了直出式8相IR數位電源設計搭配上最新一代英飛凌TDA21472 Power stage(單相可處理70A電流)電晶體,構建出最強大的ITX主機板,即便玩家想在這款小板子上面榨出最強大的Ryzen 3000系列效能也沒問題;X570支援PCIe 4.0架構,板子上面一共支援2組的M.2 SSD插槽,皆支援最新的PCIe 4.0 x4介面,正面位置則是與底下X570晶片組結合,分成2層的複合式散熱設計讓散熱效能更加強化。 如果玩家剛入手的X570還沒上網更新BIOS的話,建議先上官網查一下有沒有推出更新版本,這次GIGABYTE從X570系列開始更新最新一代的BIOS介面,讓玩家在設定、調整、超頻等方面都可以更加的好操作,更新後的直覺式設計更好使用,不論是EZ Mode或是Advanced Mode,都可以隨玩家需求做調整與選用,包括想調整電壓、頻率與細部設定等,通通都OK,一般玩家透過EZ Mode就能夠輕鬆調整基本需求,從BIOS畫面也可以清楚的察看到目前狀態。 除了功能面之外,當然也是要實測一下這片主機板的效能表現;這裡也採用了AMD Ryzen 3700X這顆處理器,搭配上Radeon RX5700顯示卡以及技嘉自家新推出的AORUS Gen4 SSD一起來做測試,至於效能表現呢?來看測試截圖吧! 測試平台— Motherboard: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 CPU:AMD Ryzen 7 3700X VGA:AMD Radeon RX5700 Storage:AORUS NVMe Gen4 x4 M.2 SSD 1TB Memory: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16GB(8GBx2) Power Supply:T.T Toughpower XT Platium 1275W OS: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Build 1903 先透過CPU-Z偵測一下相關資訊,BIOS可以看到已經是最新版的F4d版本,記憶體則是採XMP模式運作DDR4-3600,另外,透過Radeon官方驅動也可以看到顯示卡的相關資訊。 雖然不是拿最頂階的Ryzen 9 3900X來做搭配,以ITX小板子來說,配上3700X這款版本也相當優異了,看看在CPU-Z Bench下的數據,單核成績為524.5、多核成績為5609.4,跟對比的Intel Core i9-9900K相差不大,這片ITX板子提供了處理器不錯的表現能力。 在Cinebench R20的測試上,單核有500cb、多核有4834cb的成績,比同樣8C/16T的i9-9900K表現還要好。 AIDA64的部分,可以看到記憶體的頻率運作為DDR4-3600,讀寫效能則是50374、28743 MB/s(搭配的是Ryzen 7 3700X),複製則是48528 MB/s,以搭配3700X來說算不錯的表現。 搭配自家NVMe M.2 Gen4 SSD的表現也不差,4998.1、4289.4 MB/s的讀寫速度也算有發揮出目前Gen4 SSD的效能。 整體效能的部分先來看一下PassMark的實測,總分6189.6的成績以及各部元件的單獨效能也都不錯,其中在DiskMark的成績上加了不少分(因為是Gen4 SSD)。 換到PCMark 10的測試可以看到得分有5934,三大項的測試成績都表現不錯,Essentials有10484分、Productivity有7608分、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有7111分,主機板的加持力可不低。 這次搭配的是Radeon RX5700,基本上也算是中階戰力不錯的版本,在Fire Strike的部分則是有20483的成績,當然其他的3DMark測試部分也同樣一併測試了,數據可以從長條圖中看到,包括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以及Fire Strike Extreme與Fire Strike Ultra的成績,3A平台加持下,表現可圈可點。 測試的部分當然也不能忽略了重要的遊戲,這裡小編選了3款來做測試,包括了古墓奇兵:暗影、末日之戰Z以及全境封鎖2,同樣是3A平台搭配(新版本3A),以Ryzen 7 3700X+Radeon RX5700與X570架構下,這三款遊戲基本上都能夠符合玩家的基本需求,像是在FHD(1920x1080)模式下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就算是3840x2160的4K解析度下,測試數據也都有30以上,事實上以玩家在實際使用的時候,數據應該會再稍高一些。(因為小編在測試模式下所有的設定都是開到最高) 除了硬體的設計與實測的成績之外,事實上GIGABYTE也提供了許多可靠軟體讓這片X570主機板更加超值,以官方的列表來看,APP Center提供的可多了,像是@BIOS、AutoGreen、Cloud Station、EasyTune、Fast Boot、Game Boost、ON/OFF Charge、RGB Fusion、Smart Backup、Smart Keyboard、Smart Survey、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USB Blocker、Q-Flash Plus、Q-Flash、Xpress Install等等(APP Center支援的程式及功能會因不同主機板而有所差異),這邊小編也挑幾個跟大家介紹。 像是AORUS風格的RGB Fusion 2.0就能夠提供玩家數位可編程燈條的控制能力,想隨心所欲調整LED與外接RGB燈條都沒問題,這片X570 I AORUS PRO WIFI設置在背面的底下一整排(8燈),這部分玩家還可以透過技嘉專屬的RGB Fusion APP來監控並調整主機板的燈光變化,支援Apple與Android,玩家能夠輕鬆地透過手機等手持裝置來一手掌控,立馬變身電競風格。 EasyTune也是其中的重點軟體,玩家可以透過這款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來對系統進行最佳化,包括了直接在Windows環境下就能輕鬆調校系統及記憶體的頻率與電壓,懶得慢慢調的話,直接開啟Smart Quick Boost一鍵自動超頻設定就行了,立即讓效能大幅提昇。 另一款要提的就是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算是技嘉推出的超強系統監控軟體,玩家可以透過這項Viewer來掌握目前電腦的系統狀態,並且達到監控處理器、記憶體等元件的時脈、頻率等目的,結合主機板上面提供的Smart Fan功能,透過這款Viewer軟體可以做調校與選定風扇轉速變化,甚至還能對特定元件溫度過高做警示設定,還可以紀錄電腦執行狀況,想知道目前電腦的健康度,這款Viewer就一次搞定了。 在APP Center裡面還有一個SSD Tool Box小軟體,除了可以提供玩家有關安裝的SSD相關資料外,也能設定S.M.A.R.T.以及效能最佳化與安全抹除資料等功能,提供玩家對SSD健康狀態的監控也不錯! 以目前AMD Ryzen 3代處理器逐漸普及於市場之後,相信會有更多玩家投入真香陣營的行列,那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先準備一片X570主機板囉!相較於自家之前推出的B450 I 小板子來說,新推出的X570 I算是整體升級的版本,除了由原本的6相供電(單相50A)提升到8相(單相70A)之外,也提供了Type-C USB 3.2 Gen2以及加上了Q-Flash Plus技術的部份,視訊輸出提供了3組、WiFi也升級到了6(802.11ax),配上一體式I/O檔板設計以及M.2 SSD多層複合式架構的散熱片搭風扇,質感相當不錯,更不用說功能也十分完整,小編覺得比較像是高階板子的縮小版,對於不想要讓主機佔據大空間的朋友來說,應該是十分合適的一款版本。 效能實測的部分也表現得不錯,不論玩家想搭配高階的Ryzen 9、Ryzen 7或是想跟Ryzen 5 3400G來做結合也都是蠻推薦的選擇,配上軟體以及BIOS全面更新UI介面的更佳操作性,應該可以提供玩家十分自主性的調校手感才是,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直接上實體店家把玩一下,喜歡就可以帶回家了!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http://www.aorus.com
-
安兔兔狂飆39萬9千分、ROG Phone II搭Snapdron 855 Plus效能實測
先前小編已經在ROG Phone II解禁時間解除後馬上幫玩家們帶來ROG Phone II的開箱(其實是「開行李箱」..),相信玩家們已經「品香」到ROG的信仰魅力了吧!由於這次ROG Phone II的內容物真多,所以小編特別將效能實測以及相機使用、日常使用心得獨立分開出來,以免混淆玩家的焦點。接下來就先來帶大家看看這次ROG Phone II的效能表現吧! 相信在今天正式解禁之前玩家們就已經知道ROG Phone II這次是搭載高通Snapdragon 855旗艦處理器的「加強版」Snapdragon 855 Plus了吧!PCDIY!先前也在高通宣布消息後就馬上做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已經知道的玩家就可以猜得到~ROG Phone II是目前Android智慧手機陣營中,效能速度表現最快的手機。 在實際看跑分結果之前,小編先快速交代一下ROG Phone II搭載的主要硬體規格,處理器部分搭載高通Snapdragon 855 Plus處理器(SDM855 Plus),也是目前全球首款搭載該處理器的電競手機,超頻時脈高達2.96GHz,相較於一般的SDM855處理器2.84GHz的時脈,提升了4%效能,其他核心時脈則不變。搭配的繪圖晶片則是Adreno 640,但時脈拉高到675Hz,比SDM855採用的版本585MHz還要更高,顯示效能提高15%。光是這顆處理器就讓後文的效能表現實測破表,也是這次安兔兔分數能突破天際的關鍵之一。 其他硬體規格部分,記憶體部分採用LPDDR4x 12GB,甚至比一般的入門筆電記憶體還要多(笑~),儲存空間方面提供512GB,支援UFS 3.0技術,可提供更快的讀寫速度。至於電池容量的部分,這次ROG提供超大6000 mAh的大電量,不只相較於一般小容量電池能擁有更久的電池壽命,也可以減緩電池膨脹和最大容量降低的速度。另外,ROG Phone II藉由ROG獨家的HyperCharge技術,可使用通用的3A線材提供30W有線充電,並且支援Quick Charge 4.0快充技術,官方數據顯示只要約1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充滿4000mAh的電量,堪稱電量怪獸阿! 值得注意的是,ROG Phone II這次搭載了ROG在桌上型電腦和電競筆電產品線中非常知名的電競軟體「Armoury Crate」,並且以「X模式」(X Mode)作為最佳化輔助,強化整體的效能表現。 相信ROG的粉絲們對於Armoury Crate這個軟體一定不陌生,它提供ROG電競產品超頻客製化的能力,ROG Phone II上的該軟體同樣也提供多種客製化功能。從Armoury Crate的介面就可以看到ROG非常強調「橫向操作」遊戲體驗,這同時也是ROG Phone II的設計主軸,Armoury Crate的操作介面同樣也是採橫向設計,並且在介面的首頁使用類似家用遊戲主機的圖像操作界面,讓玩家可以藉由左右滑動的方式選取想要遊玩的遊戲或App進行設定。 遊戲設定檔中提供針對每一項遊戲軟體進行客製化設定的功能,包含可設定是否開啟X模式自動調教、設定處理器時脈、畫面更新率(最大120Hz)、記憶體優化等等,同時玩家還可以選擇是否要進行核蕊解放,進一步釋放效能等等。 當玩家設定完成後即可直接開啟遊戲,同時ROG Phone II也會自動套入玩家方才的設定開始遊戲,但遊戲或App開啟過程中,隨時可藉由從螢幕左方滑入的手勢開啟X模式快捷列,設定其他細部功能像是亮度、阻擋通知和來電、加速器開關、巨集設定或開啟AirTriggers或錄影等功能。(編按:AirTriggers是玩家如果未安裝搖桿的話,可開啟此功能在手機邊框使用虛擬按鍵模擬的功能。) 效能表現實測囉!小編將藉由常見的安兔兔、PCMark、3DMark等軟體將ROG Phone II的效能表現量化,同時,小編在測試中除了PCMark的電量測試以外,其他測試皆是以X模式中的「極致」效能選項進行測試的,也就是效能全開、手機全速測試的結果。 電競手機因為主要都是針對遊戲體驗的關係,雖然擁有高階的硬體規格,作為一般日常用機也有很棒的操作體驗,但以往就是相機的表現讓人覺得普普,ROG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應早前ASUS ZenFone 6的推出,其相機獲得玩家們普遍愛戴,ROG Phone II這次直接將ZenFone 6的相機模組拿來作為後置主鏡頭使用,讓電競手機也能有很棒的相機鏡頭使用。 這裡小編也利用剛好的機會,隨手用ROG Phone II拍了幾張照片,以下照片都是ROG Phone II拍攝後,無進行任何後製、僅縮放畫面後直輸的結果,玩家們可以參考看看,作為購買前的考量。 整體來說小編認為,ROG Phone II的相機有著非常大的進步,多數時候都能直接快速的拍出好照片,但若是在光線不佳的環境下的話,相機本身還是會有一些吃力,不過經過一些簡單的後製的話,應該就會有不錯的結果。 總結來說,這次小編的開箱心得認為,以往當要進行電競手遊的比賽時,多數玩家心裡想到的手機往往都會是iPhone,但ROG Phone II的出現,伴隨其高效能的硬體規格和流暢的120Hz螢幕,加上快速的反應時間(僅1毫秒)讓你比別人還要早開槍,不管是視覺還是操作體驗,都再再顯示其超越iPhone的操作,尤其是120Hz螢幕更新率真的是一去不復返,用了以後就真的回不去惹~ROG Phone II強調的就是要玩就要玩最好的,完全為贏而生的電競手機,就是要讓玩家贏在起跑點。就算你買了ROG Phone II真的不拿來玩遊戲,其高階的硬體規格加上不錯的相機鏡頭,最為一般日常工作機也是綽綽有餘了。 另外,正如開箱文時所提,完整的家用遊戲主機式沉浸體驗也是ROG Phone II的強大之處,目前市面上沒有任何電競手機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達到真正「走到哪、玩到哪」的水準,也是讓小編認為ROG Phone II非常有未來競爭力一大關鍵因素。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1) (2) (本篇)
-
ROG Phone II開箱動手玩,電競手機信仰爆棚!
ASUS(華碩)於去年推出旗下第一支電競手機「ROG Phone」,夾帶著ROG玩家共和國之名,在電競手機圈掀起不小的波瀾和討論度,當時該手機就以「全套」配備出名,強調給予玩家沉浸式的電競手遊體驗。 今ROG推出全新第二代「ROG Phone II」電競手機,除了搭載最新的硬體規格以外,也在周邊配件和手機整體設計上,更進一步強化了不少細節,小編也在幾天前就先收到了ROG Phone II電競手機試玩,本篇將先著重在ROG Phone II的周邊配件開箱,之後才會做效能的實測喔! 在ROG Phone第一次推出時,就已經有推出「手機行李箱」的模式了,這次也不例外,小編收到ROG Phone II時,同樣也是一個大大的行李箱,除了可以當作手機的收藏箱以外,要直接帶出國也是ok的喔!要先強調一下,小編收到的版本是ROG Phone II全套大禮包的版本,因此會有一拖拉庫的手機周邊沉浸式配件,玩家們如果只是單純購買手機的話,部分內部配件並不會隨機附贈喔!至於那些配件不會跟著送呢?且聽小編繼續娓娓道來~先來看看這次行李箱裡頭到底有哪些行頭吧! 這次行李箱裡面的內容真的很多,相信玩家們已經等不及想看看內部配件了吧! 小編知道雖然ROG Phone II提供一整個行李箱的周邊配件給玩家們使用,但大家最關心的一定還是手機本身,所以先帶大家開箱手機吧! 這次ROG Phone II大體的外觀設計和上一代相同,但在許多細節的設計上ROG做了許多細心和嚴謹的調查設計,以便進一步達到玩家的需求。ROG Phone II主打「為贏而生」,強調效能、散熱、螢幕、電力以及沉浸式體驗等方面,效能的部分小編會另外以專文介紹,狂熱電競玩家們先等等喔~ 先從外型設計來看吧!ROG Phone II本身是一6.59吋AMOLED螢幕,顯示比例為19.5:9,螢幕佔比達到88.5%,手機長寬比的部分為:長17.1 cm、寬7.8 cm,長度部分是為了在19.5:9比例下提供最佳的遊戲體驗,這長度包含正面雙喇叭設計;寬度部分則是達到95%玩家單手握持舒適滿意度,兩者都是為了讓玩家不管是單手還是雙手玩遊戲都可以有最佳的體驗。 另外,身為電競手機,螢幕規格不可馬虎,ROG Phone II搭載120Hz螢幕更新率、觸控採樣率達240Hz,藉由從Android核心架構的系統優化、到處控資料的優先處理,以達到240Hz觸控採樣率,進一步提高玩家使用ROG Phone II時手機畫面的反應速度,加上螢幕面板本身的反應時間僅僅只有1ms,是目前全球最快反應的手機。不只如此,ROG為提供玩家快且準的螢幕,色彩表現上達到Delta E
-
誰說X570主機板才給PCIe 4.0?! AMD第三代Ryzen搭配X470/B450/X370平台實測大作戰
AMD終於在7月7日推出7nm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以及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除了效能有大幅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這些產品都是PCIe 4.0 Ready的產品。而為了發揮出PCIe 4.0的優勢,AMD建議搭配X570主機板平台,以發揮PCIe 4.0平台的高頻寬優勢,讓電腦效能大爆發!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定要搭配X570主機板,才能開啟PCIe 4.0嗎? 以下,我們就透過真正的實測,來得知當使用非X570主機板時,是否也有PCIe 4.0的表現,以及這樣搭是否有什麼限制。 AMD在設計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時,仍然採用Socket AM4腳位設計,因此除了搭配最新X570主機板之外,也可以安裝到先前推出的Socket AM4相容主機板,包括X470、B450、X370、B350、A320等等,基本上,只要BIOS更新後,即可支援到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但實際上,由於各家主機板的設計機制不同(例如CPU的相位設計),還有BIOS容量大小的緣故(可能容量不夠存放所有CPU的支援資訊,導致一些必須針對老CPU的支援程度做取捨),因此有可能A廠的B450主機板無法支援到Ryzen 3000的某些高階CPU,又或者B廠的X370主機板可以支援到Ryzen 3000,但只能以PCIe 3.0來運作…等等。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推出的最新X570晶片組,主要就是用來搭配Ryzen 3000處理器(當然也相容於Ryzen 2000處理器),從架構圖可以看出,X570與Ryzen 3000處理器(Matisse系列)之間是透過PCIe 4.0 x4來串連。先看X570的部份,其可支援8組USB 3.2 Gen. 2 (10Gbps),以及4組USB 2.0 (480Mbps)。儲存方面則支援4組SATA 6Gbps (可支援AMD StoreMI快取碟加速機制)。至於其PCIe 4.0通道則有8+4+4條,可用來設計成PCIe 4.0 x8插槽一組,以及兩對PCI 4.0 1x4/2x2/4x1或4組SATA 6Gbps的組合。 至於CPU部份,則是原生支援4組USB 3.2 Gen. 2 (10Gbps),並有20條PCIe 4.0通道,用設計成PCIe 4.0 x16插槽一組(給顯示卡使用),4條留給X570下串使用,另外儲存方面則可支援1x (PCIe 4.0 x4 NVMe)或2x (SATA) +1x(PCIe 4 x2 NVMe)或2x (PCIe 4 x2 NVMe)的組合。 再來看看先前的AM4晶片組,搭配的是支援PCIe 3.0的Ryzen 2000/1000處理器,其CPU與晶片組之間也是採用PCIe 3.0 x4來串連,因此當上方CPU換成支援PCIe 4.0的Ryzen 3000 CPU之後,其與晶片組之間的串連,則會改成PCIe 3.0模式來串,但CPU內部的連接則維持PCIe 4.0的連接。 從上述分析可得知,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預留了PCIe 4.0 x4的通道,與X570晶片組做串連,或是以PCIe 3.0 x4的模式來與X470以下的晶片組做串連,因此,理論上,只要將有支援的PCIe 4.0的電腦元件(包含CPU、顯示卡,以及NVMe SSD),都連接到靠近CPU這邊的PCIe插槽,以及M.2插槽,就能同樣以PCIe 4.0的模式來運作。此外由於記憶體控制器也是內建在CPU裡面,因此也能原生支援DDR4-3200的記憶體! 是的!根據上述的分析,其實要用非X570主機板(即X470、B450、X370、B350,甚至A320等等)來跑PCIe 4.0模式,似乎是可行的。因此對於目前已經有在使用上述非X570主機板,但又想升級到Ryzen 3000處理器(Matisse系列),那麼只要確定以下事情,就可以免更換主機板,來讓您的主機板在安裝Ryzen 3000 CPU + Radeon RX 5700 顯示卡+ PCIe Gen. 4 SSD時,也能以PCIe 4.0運作。以下就以微星的主機板為例 其他廠商的主機板亦可比照辦理)。 (1) 搞定CPU: 確認您的主機板廠商有提供符合您主機板型號的最新BIOS,且有說明能夠支援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更新BIOS時,有些主機板並未支援BIOS Flashback功能(空板直刷BIOS),這時候您就得先插上舊的1或2代Ryzen CPU來開機,並刷新BIOS,然後才能再換裝新的3代Ryzen CPU。 華碩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技嘉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微星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華擎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2) 搞定GPU: 翻開您的主機板手冊,檢視主機板規格的擴充槽(Expansion Slots)那邊,只要有看到有標示至少支援一組PCIe 3.0 x16 slot的字樣即可。通常這個槽是PCIE_1或PCIE_2。 (3) 搞定SSD: 若您有買支援PCIe Gen.4的SSD,一樣請翻開您的主機板手冊,檢視主機板規格的儲存槽(Storage)那邊,只要有看到有標示至少支援一組PCIe 3.0 x4 slot的字樣即可。通常這個插槽是M2_1。 基本上,這三個確定了之後,且主機板當初有在CPU的供電設計上預留給新世代的CPU,使其運作時不會因為供電不足或是散熱設計不良,通常都是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因此,若您是使用四大廠的X470、B450、X370等主機板,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用升級到X570,也能享有PCIe 4.0的樂趣! 以下就讓我們來實測,當支援PCIe 4.0的Ryzen 3000處理器,以及支援PCIe 4.0的Radeon RX 5700顯示卡,還有支援PCIe 4的M.2 SSD,插在非X570主機板上,是否同樣能發揮出PCIe 4.0的效用。 ●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MSI MEG X570 Godlike (X570) ※原生支援PCIe 4.0 (2) MSI X470 Gaming M7 AC (X470) (3) MSI B450M Mortar Titanium (B450) (4) MSI X370 Gaming Plus (X370) BIOS: (1) 1.0I5 (06/26/2019) (2) 1.9O (06/14/2019) (3) A.7M (06/20/2019) (4) 5.JM (06/25/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 ×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SSD: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v19.7.2 Jul.1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首先我們透過舊款Ryzen二代CPU,將X470/B450/X370等主機板升級到最新BIOS版本,然後再換成Ryzen三代CPU來開機。這部分,比較沒什麼問題。然後插上Ryzen 7 3700X CPU,然後將AORUS Gen. 4 M.2 SSD插入最靠近CPU那邊的M.2 (支援PCIe x4)插槽,然後把Radeon RX 5700顯示卡插在第一個PCIe x16插槽。接下來安裝2條DDR4 3600的記憶體。 確認開機完成後,進入BIOS開啟記憶體的A-XMP模式,以DDR4 3600的時脈來運作,看是否能正常使用。 以下就是各平台的測試狀況與數據比較。 以下就是各平台的詳細測試數據比較。 自2017年開始,AMD開啟4年CPU發展藍圖,要每年都推出新的處理器產品,同時在GPU方面,也要擁有對應的GPU發展藍圖,如今發展到2019年,第三代的Ryzen處理器,導入最新的製程,搭配新的Chiplet技術,以及Zen 2的創新架構,使其效能表現不僅追上了Intel,甚至其產業規格(7nm、PCIe 4.0支援)也凌駕Intel,使得玩家們趨之若騖,紛紛考慮轉向投入AMD的懷抱! 以新加入AMD的粉絲來說,新買第三代Ryzen處理器、Radeon RX 5700顯示卡,為讓效能噴發,此時直接就買X570主機板來搭配就可以了,透過完整發揮出PCIe 4.0的優勢,讓玩家享受到AMD的最強效能表現。 至於已經是AMD粉絲來說,若先前已經有買第一、二代Ryzen或是Athlon處理器的玩家,手頭上一定有X470、B450、X370、B350、A320等主機板。若此時想要升級到第三代Ryzen處理器平台,那麼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舊主機板只要升級BIOS,就可以支援,且絕大多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到PCIe 4.0模式來運作,因此,玩家可以決定不用急著換板子,況且X570主機板最便宜的少說也要新台幣5,000元左右,能先省一點,來買其他裝備來使用,也是不錯的事情! 當然,以AMD的角度來說,未來應該會釋出新的AGESA版本來禁止X470以下主機板以PCIe 4.0模式運作、並強制降到PCIe 3.0模式來運作,以維持系統運作的穩定度。而主機板廠商這邊,也許過一陣子之後也不再供應這些能開啟PCIe 4.0模式的Beta BIOS下載,一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X570主機板促銷出去,二來也能減少消費者對於第三代Ryzen處理器搭配舊主機板的相容性問題。 不過,以目前來說,玩家若想優先嘗試第三代Ryzen處理器,並開啟PCIe 4.0模式,既有的X470以下主機板搭配新版BIOS升級,就可以做到了,且效能也不會比X570相差太多,除非玩家有需要安裝更多M.2 SSD,或者其他USB 3.2 Gen. 2的周邊,才需要趕緊升級到X570,否則,以目前來說X470、B450其實就很好用了! 整體而言,AMD就是佛心!當初您買的Socket AM4主機板,只要是新的CPU也是Socket AM4腳位的,一般只要升級BIOS就可以支援新CPU,橫跨三代都能支援使用!雖說,用舊的主機板去安裝新的CPU,效能也許會比新主機板配新CPU還稍微慢一點點,但至少保證是可以運作的,讓消費者不用急著去另外花錢添購主機板,甚至新的規格(例如PCIe 4.0)也能支援!這樣夠香了吧! 以上文章僅供想要升級到Ryzen 3000平台的玩家參考!謝謝收看!
-
FPS紀錄不難、NVIDIA自己出!「FrameView」全新免費登場
以往玩家們若是在遊玩像是《Apex英雄》、《絕地求生》這類沒有內建FPS測試功能的遊戲時,使用的FPS計算軟體多半都以Fraps為主,不過Fraps已經被證實,因延遲問題導致其FPS計算並不準確,因此,玩家逐漸轉向如「Afterburner」這樣的其他FPS顯示軟體。說到底,FPS計算最主要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顯示卡本身的效能,也因此,AMD陣營方面有AMD自己的計算軟體,而NVIDIA同樣身為顯卡廠商,也推出了自家最新的FPS計算軟體:「FrameView」。 FrameView能夠紀錄遊戲FPS,也能記錄系統電力消耗,NVIDIA以及AMD顯示卡都能支援,也支援DirectX 9 / 10 / 11 / 12,同時也有OpenGL、Vulkan、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UWP)等API架構,並且可以顯示「繪製FPS」(Rendered Frame Rate)以及「顯示FPS」(Displayed Frame Rate)兩種數據。 繪製FPS的測量方式和Fraps相同,是藉由分析運算呼叫產生的時間間隔推算FPS,但這之間會有延遲的可能,也就可能會導致在Fraps上數字明明很漂亮、但畫面卻不流暢的問題。而顯示FPS的數字則是測量繪圖管線末端所回報的時間,來推算實際顯示在螢幕上畫面的FPS數字,數字上來說會更準確。 FrameView目前在NVIDIA官網上雖然還是Beta版本,不過已經可以在,下載完畢以後將檔案解壓縮後即可使用,記得使用x64版本開啟使用。 正如前文所提,FrameView除了可顯示FPS數字以外,也會顯示顯卡的電力消耗,介面上顯示的CHP代表繪圖處理器單獨消耗電力,而TGP則是整張顯示卡消耗電力,PPW為FPS除以耗電功率,可以視為電力效率的指標,提供玩家另外一個數據做為比較。不過如果是使用AMD陣營顯示卡的話,就只會顯示代表整張顯卡消耗電力的AMDPWR囉!(這麼簡單就帶過了~畢竟是對手的東西XD!) 另外,玩家可以透過對應熱鍵(預設為Scroll Lock)來測量FPS,同時也可預先設定測量時間,時間到或手動結束測量時,FrameView便會提供相關FPS數據供玩家參考,檔案格式為CSV,可藉由Excel直接開啟。 這邊小編也幫大家整理一下FrameView上面會看到的一些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思,「F」代表當前為「全螢幕」、「W」為「視窗模式」、「I」是「全螢幕獨佔模式」、「T」因為關閉V-Sync產生撕裂、「V」就代表「V-Sync開啟中」。 FrameView的出現提供給玩家們另一個FPS測量工具的選擇,而作為NVIDIA自己推出的工具軟體,雖然AMD陣營顯卡也支援,不過NV家自己的數據資料方面還是更詳細些。 另外,對於像小編們來說,FrameView的出現無疑是解救了大家,過往PCDIY!曾在萬元吃雞的文章中,藉由在《絕地求生》中走固定路線、加上Fraps的數字顯示自行抓取平均FPS的方法測量給玩家參考,在該遊戲無內建FPS測試功能的前提下,這樣的測量標準已經可作為參考了。但藉由FrameView可自行提供平均FPS數據表的功用下,未來就能直接藉由軟體輔助,在任何遊戲中都能抓到平均的FPS數字,這點就不得不感恩讚嘆一下FrameView!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也可以自行下載來測試看看喔!
-
15吋萬元級入門筆電,Lenovo IdeaPad L340-15IWL開箱
想要超便宜、萬元左右的文書用筆電? 現在Lenovo推出了IdeaPad L340-15IWL 81LG007CTW入門級筆電,將可滿足這類使用者的需求。 Lenovo IdeaPad L340的外型部分,採用15.6吋雙邊窄邊框螢幕設計,搭配白金灰色之時尚外型,以及僅2.1kg的重量,拿在手上也能展現出年輕的本色。此外,此筆電提供Full HD (1920x1080)解析度,並內建2組1.5瓦喇叭並配置杜比級音效,以及具備至少6.5小時的電池續航力,讓您拿來打報告、上網、開會、看影片、追劇等等,都沒問題,可說是預算型用戶的最佳選擇。 L340系列擁有多種規格配置,本篇介紹的是最入門的款式,採用Intel Celeron 4205U處理器(2C2T, 1.8GHz)處理器,搭配4GB DDR4記憶體,以及1TB 5400RPM SATA HDD,內建Windows 10作業系統,可安裝各式最新的軟體來使用,要用來玩一些簡單的遊戲,或是拿來跑Android模擬器來玩手遊,也是可以勝任! 且使用大螢幕來玩手遊,不僅看起來更過癮,且不用擔心中途有電話來打斷遊戲的進行! 鍵盤採用全尺寸設計,並有數字鍵區,讓使用者輸入數字時更加方便,再搭配超大觸控板,讓使用者能快速移動游標,且由於支援多指觸控,因此捲頁或放大/縮小都能輕鬆自如。 在無線連接方面,L340支援1x1 802.11ac與藍牙4.1標準,可以輕鬆連線上網。至於連接孔方面,機身左側提供了電源孔、GbE LAN (採可收縮孔設計)、HDMI埠、2組USB 3.1 Gen. 1、複合式耳機/麥克風孔、USB 3.1 Gen.2 Type-C,方便使用者連接各式周邊。 在螢幕上方所配置的Webcam可搭配視訊會議使用,值得說明的是,其具備了TrueBlock遮蔽開關,可將Webcam鏡頭擋住,讓不想上鏡者保有隱私,不需要像一般人為了擋住Webcam鏡頭而貼了一張醜醜的貼紙,犧牲整體美觀。 實測方面,因系統僅配置HDD,因此開機時間稍長,大約20秒,使用CrystalDiskMark測試硬碟循序讀寫效能達95 / 107MB/s,至於使用PCMark 2.0測試系統效能,Essentials獲得3374分,Productivity獲得2790分,數位內容創作得1214分,整體得分為1614分,算是表現一般。 至於電池續航力,則Modern Office項目獲得8小時20分的成績。因此這台筆電可算是全天候使用機種,帶出門不須擔心電力不足,免帶變壓器,只要回家充電即可。 在售後服務方面,Lenovo筆電除有一年保固之外,並提供全面保障計畫,包含鍵盤進水、螢幕破裂、意外摔落、電擊損毀等狀況,都提供額外保障服務,讓使用者無後顧之憂! 整體來說,萬元出頭要買一台桌機,效能大概也是入門文書等級,且無法隨身攜帶。而Lenovo IdeaPad L430系列則提供文書工作與輕量電腦使用者基本的使用環境,且可以方便攜帶,商務開會也OK,且萬元上下即可入手,適合入門者選購使用。 廠商名稱:荷蘭商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0-702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1,990元起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